安博电竞APP下载ios

西城区:以人为本内生式发展

发布日期:2025-10-22 04:28:49作者: 工程概算的编制与审核

  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北京市西城区,其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度经历了区属企业经济发展滞后、区域社会事业发展“超前”的特殊阶段。自1995年跻身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至今,尽管区域经济发展的策略几经变化,但西城区从始至终坚持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和任务贯穿于全区各项事业中,逐步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水平提升、相互促进的历史跨越。

  “这是一种以人的发展为核心,内生式、前瞻式的发展思路,催生并支撑着西城区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西城区科委副主任王福庆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说。同时,西城区十几年的不断探索也使其成为科学发展实验、示范的有力践行者。

  西城区的区位特点明显,是首都的中心城区,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依托行政、政治中心的特殊优势,聚拢了大量的优势资源,由此形成较高的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但自身经济实力并不强。

  上世纪80年代,西城区以服务驻区中央单位为主。进入90年代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传播和国家改革步伐的加快,如何在保持国家行政中心地区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自身发展动力,使地区百姓获得长远利益,成为西城区新的发展议题。

  作为西城区实验区建设的亲历者和建设者,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赵正中告诉《科学时报》记者,在当时体制转轨的背景下,西城区在下一步怎么样发展的问题并不是没有分歧。赵正中曾历任西城区副区长、区人大副主任职务,退休后一直从事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研究工作。

  “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一个社会事业发展本来就高于全国水平的地区,如何在保持既有水平的基础上使经济获得加快速度进行发展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成为后来西城区建设国家实验区的价值所在。”赵正中说。

  西城区从1993年开始筹划建设国家实验区,1995年1月被批准成为北京市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同年7月被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实验区。

  王福庆介绍,1995年,西城区在发展意识和发展方式上还没有非常明确的思路。当时西城区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打造新优势,发展新经济”的思路。

  进入新世纪,西城区开始总结并反思过去发展模式存在的不足,“西城区的可持续发展特色是什么”成为区委、区政府面临的又一个全新挑战。

  为此,西城区加强了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中长期研究,形成了不同时期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战略,经济上全力发展金融、科技、文化旅游等产业,实践证明这些战略规划保障了西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2005年10月,西城区成为首批全国文明城区,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建设,西城区全方面实施了“经济强区、文化兴区、环境优区”战略。特别是结合“三个北京”战略,提出“人文北京的示范区、科技北京的精品区、绿色北京的先行区”战略,无不体现出西城区的超前发展意识。

  2008年12月,西城区成为首批13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之一,并明确了以健康促进、特殊人群扶助两大主题为重点示范主题,继续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积极探索。

  把金融主中心区建设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是西城区建设国家先进示范区确定的主要目标之一。多年来,西城区不断强化金融业的核心地位,积极推动存量资源整合置换,吸引更多业态的金融机构入驻,并加快了金融街地区由金融总部、办公区向配套服务设施完备的城市综合体转变,使产业区聚拢了慢慢的变多的资源和人气。

  王福庆介绍,近些年,西城区金融业税收均以40%~50%的高速度增长。其中,金融街作为北京市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聚集了152家各类企业总部和地区总部,2009年该地区实现三级税收1707.2亿元,占全市的28.4%,平均每建筑平方米年创税收达4.23万元。

  2002年,西城区把科技资源相对丰富的德外地区作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一个重要组团进行规划建设,发挥驻区科研机构和中央市属单位的优势和积极性,重点打造以电子信息、科技服务为主的特色园区。

  德胜科技园的建立直接受益于西城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大力推进。之前该地区缺乏明确的发展目标和产业导向,发展方式上还遵循传统的环境整改治理、城镇改造的推进模式。

  “如果没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导,很难想象该地区能否获得今天快速的发展。”王福庆和记者说。今年,德胜科技园将逐步优化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吸引一批成规模的高新技术企业及重点项目落户,强化其在承载高端产业高质量发展上的引领作用。

  近几年,文化创意产业成为西城区着力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有别于传统的文艺演出、书刊出版等产业形态,西城区重点支持发展的是工业设计、数字出版等产业。工业设计是西城区发展文化创意经济的先导产业,依托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西城区近些年孵化了一批研发设计类企业,培育输出了大批技术和人才,为打造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聚集区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国家大力扶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西城区文化创意企业通过种种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实现着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创造出大量高的附加价值的文化创意产品。

  1999年,西城区启动了平房区电采暖改造工程。刚开始是以几个院落进行科研试点,试点内容有采暖器技术参数优化,居民保温材料筛选,研究峰谷用电对采暖效果的影响等。在市政府的支持下,试点逐步在全区铺开,为此区财政累计投入10多亿元。电采暖改变了居民生活用能结构,年减少煤耗近万吨,有效改善了大气环境。

  目前,西城区已基本实现成片平房区的电采暖改造,该项工作同时带动了城区旧街旧巷的整治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

  从1999年至今,西城区累计投入数亿元对什刹海水体进行综合治理,使区域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什刹海水量及水质控制管理责任主体并不是西城区,但西城区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主要载体,有责任保障什刹海的生态安全。同时,什刹海生态环境的改善也有助于提升西城区的城市形象。

  2003年,西城区尝试运用高科技治水,通过多功能水质净化船、栽植特殊水生植物、建设小型污水处理站、加强排污治理等措施,最终使周边数万户居民安心享受到一泓碧水。什刹海环境整治项目为此获得2009年度“中国人居环境示范奖”。

  王福庆表示,生态环境及民生的改善,其实都是西城区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必须要做的工作。但是,区委、区政府有意识地把这些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综合规划、整体推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最终的受益群体是老百姓。

  据介绍,西城区人口密度约为2.5万人/平方公里,宜居规模应为2万人/平方公里,因此就需要探索有效的人口疏解方式,降低人口密度。2005年,西城区开始对旧城房屋进行保护性修缮,同时启动了地区人口的疏解工作。截至2009年底,全区已有1万多户居民外迁。

  今年,北京将加大人口疏散力度,4个旧城区与其他区县对接,落实定向安置房源。其中,西城区对接昌平区,将在回龙观地区建设50万平方米左右的安置房小区,涉及搬迁居民约5万户。

  西城区陆续推动10多个社区开展北京市科普社区试点建设工作,建成了一批形式多样的社区科普教育平台。去年,北京市启动“5+1”社区服务科技应用示范区创建工作,西城区月坛街道成为创建地区之一。为此,街道推出了具有身份识别功能的数字便民卡、全民学习与社区服务网络站点平台、社区志愿者信息传递系统,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社区服务和便利生活的信息资源,还为强化社区管理、创新志愿者服务、丰富社区科技文化生活提供了新的途径。

  在社区健康服务方面,西城区追求的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概念的健康人生理念。西城区探索的健康促进是包括建立慢性病防治、精神类疾病预防和出生缺陷降低的防控体系,完善推广科学健身个性化指导系统、多种类广覆盖的计生优质服务,倡导传播科学生活方式和理念等多领域的全面、全员、生命全程的健康。

  比如在计划生育服务方面,通过对近5年新生儿先天缺陷的调查,分析遗传性疾病分布规律,促使有关部门加强了对市民的婚前服务,并在全市最先推出免费婚检措施。如今,西城区已建立了从结婚、围产到残疾救助工作的完整的人口数据信息共享系统,从而形成人口工作一条龙服务体系。

  西城区还拓展了为特殊人群服务的工作内涵,在开展的为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特色服务的基础上,把中年人(可能面临中年危机)、公司白领等社会中坚群体作为健康预警类特殊人群范围。西城区体育科研所为此制定了科学健身的方法选择、锻炼强度和效果评估等一整套方案,并建立起体育辅导员队伍,指导各类人群进行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这相当于为不同人群提供了个性化、可评价的健康锻炼处方,改变了过去群众体育活动一哄而上、千篇一律的现象。

  同时,西城区还尝试把原来建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全民健身指导站“搬进”机关单位、金融企业。这种健身指导站采取双方共建的模式,有科学健身指导员定期上门服务,这样既为机关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们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又为社区健康服务工作注入新的内涵,同时也体现出社会事业多方参与、一同推动的时代特色。

  伴随着实验区建设,西城区还率先进行了社会事业社会共建的探索,在社区卫生、终身学习、社会化科普教育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月坛街道成立了社区建设协会,主要为了协调动员地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探索政(府)社(会)分开的模式,把更多的社会事业交由社会承办。组建了“社区卫生集团”,该集团不是经济实体,而是把辖区内大机关的门诊部集合起来为社区服务,把社会资源利用起来。

  赵正中指出,建立生命全程健康维护系统、生殖健康全程服务系统和开展科学健身的个性化指导,针对特殊群体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西城区经济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对社会事业提出更高要求,这些要求将促使西城区在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道路上不断探索,先行实验一批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沿课题。